• 首页
  • 尊凯龙时网赌介绍
  • 产品展示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尊凯龙时网赌 > 新闻动态 > 张掖:西路军魂守护者群像志_汪家墩_宗新_战斗

    张掖:西路军魂守护者群像志_汪家墩_宗新_战斗

    发布日期:2025-04-16 15:44    点击次数:139

    位于河西走廊中段的甘肃省张掖市,曾是红西路军浴血奋战过的地方,境内至今保留着2万余名将士兵出祁连、鏖战山丹、转战甘州、苦战临泽、血战高台、石窝分兵等革命遗址遗迹。近万名烈士长眠在张掖大地。在这片红色热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历经几代人,80多年来默默守护着红军烈士的遗骨,用坚守记录英烈事迹,传承红色基因。

    一座红军墓,四代人践诺88载

    ——甘州区龙渠龙渠烈士陵园守墓人陈宗新

    陈宗新为陈梦雪讲述守墓故事。

    今年60岁的陈宗新是张掖市甘州区龙渠乡新胜村一名村民,关于“守墓”,他有自己的情结。小时候陈宗新常听父亲讲起,1937年1月的一个傍晚,一支300多人的红军骑兵队伍被国民党国民党马步芳部军包围在白城堡子和附近的霍家庄子里。马敌用迫击炮猛轰、机关枪展开一波接着一波轮番强攻,缺乏弹药的红军依托白城堡子英勇还击,经过一夜战斗,终因孤军奋战,300多名红军战士全部壮烈牺牲。从此,他的爷爷陈德宝便暗暗做起了白城子战斗中壮烈牺牲的300余名红军烈士的守墓人。陈德宝老人在临终时要求儿子陈榆林,把家搬到红军墓旁,一定要守好红军墓。子承父愿,陈榆林一家从此就守在了红军墓旁。

    展开剩余83%

    陈宗新瞻仰革命烈士墓碑,寄托哀思。

    88年来,陈家四代人像守护自家的祖坟一样守护着红军墓。春天到了,种花植树,浇水、修枝。秋冬来了,清扫杂草、落叶、积雪,时刻让烈士公墓保持干净、整洁的环境。

    龙渠烈士陵园第三代守墓人陈宗新俯身于烈士墓碑前擦拭墓碑上的灰尘,表达哀思和敬仰之情。

    如今的龙渠烈士陵园,占地近5000平方米,是甘州区政府于2012年在红军墓的基础上修建的。几十年来,市、区各单位、学校的干部职工和中小学学生前来烈士陵园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陈宗新有时还为师生们讲红军艰苦卓绝、英勇无畏的感人故事,女儿陈梦雪在陈宗新的言传身教下,也自觉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如今已成为龙渠红色教育基地讲解员,成为龙渠烈士陵园的第四代“守墓人”。2021年,陈宗新获评“感动甘肃·陇人骄子”荣誉称号。

    一座战斗遗址,三代人的精神传承

    ——临泽县汪家墩战斗遗址守墓人汪永茂

    汪家墩战斗遗址第三代守墓人汪永茂清理烈士陵园卫生。

    临泽县倪家营镇汪家墩村是西路军当年战斗最激烈的地方之一。1937年2月1日,西路军进驻汪家墩,汪永茂的爷爷汪海龙带着父亲汪世金找到了部队首长,表示将自家世代居住的堡子腾出来,让红军做防御工事。此后的战斗中,驻守于此的30军88师263团3营指导员周纯麟带着9连的130多名战士,与敌人展开了一昼夜的激烈战斗,歼敌500余人,而9连只有9人活了下来。

    部队离开后,汪家墩的百姓们将牺牲的西路军将士悄悄掩埋,爷爷汪海龙将堡子维修一番,又搬回了这里。后来,汪海龙家在堡子旁边修建了一院房屋,西路军浴血奋战的堡子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汪家墩战斗遗址第三代守墓人汪永茂在烈士墓清扫落叶。

    汪海龙去世后,汪世金接替父亲,肩负起守护堡子的责任。1983年,临泽县将堡子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0月,时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的周纯麟将军到新疆出差返回途中,专程来到汪家墩。站在堡子里,抚摸着墙壁上的弹孔,将军禁不住热泪长流。

    1998年,汪世金老人临终前立下了两项遗嘱:一是要求儿女们继续看护好堡子;二是将他葬在堡子旁边。父亲汪世金去世后,儿子汪永茂继承了遗愿。现在,老人的照片挂在临泽西路军纪念馆陈列室里,与牺牲的西路军战士一起,供后人瞻仰。今天,汪家墩碉堡巍然矗立,一个个依稀可见的弹孔,见证着当年西路军血战倪家营子的悲壮历史。

    2012年,临泽县划拨10万元专项资金,对堡子进行了修葺。目前,这里已经成为一处保存完好的红色遗迹,每年都吸引几万人前来瞻仰和参观学习。这些也没有辜负汪家三代人80多年的深情守护,这份深情和坚守,也将一代代继续传承下去。

    一个拴马桩,四代人的忠诚坚守

    ——临泽县三道柳沟战斗遗址守墓人张光军

    三道柳沟战斗遗址第三代守墓人张国增擦拭陵园大门。

    三道柳沟位于临泽县新华镇,距临泽县城西南20公里,东西长约5公里,南北宽约1公里。这里有两条南北走向的小河,东边一条叫陈家河,西边一条叫砟子河,两条干河将这方圆5平方公里地方分成了3块,陈家河东面的为东柳沟,两河中间的为南柳沟,砟子河西面的为西柳沟,因此,被称其为“三道柳沟”。

    1937年2月28日凌晨,红西路军进驻三道柳沟。根据总部命令,九军防守东柳沟,三十军防守西柳沟,总直属部队驻守南柳沟。村民张兆选家的院子被设为三十军的指挥部,百姓饮水主要靠赵金莲家门口的一口水井。张兆选家院外,有一棵粗壮的沙枣树,李先念的战马就拴在这里。

    三道柳沟战斗遗址第四代守墓人张光军维护陵园卫生。

    西路军撤离后,这棵沙枣树被当地老百姓称为“拴马桩”,院子里的那口井被称为“红军井”。从此,张兆选夫妇就一直守护者“拴马桩”“红军井”。之后张保民、张国增,一代代将守护责任传递到了张光军。

    张国增是守护栓马桩的张家第三代人,40年来,每天清晨到拴马桩和三道柳沟战斗遗址清扫是张国增老人的生活习惯。在他眼中,拴马桩和这些矗立的烈士墓碑,就如同当年一个个英勇奋战、冲锋陷阵的西路军战士。张国增视这里如生命,除了平常的维护,每年的春节、清明和“八一”,都是他最忙的时候,他是义务讲解员,向前来祭奠的人们一遍一遍的讲解英雄故事。

    三道柳沟战斗遗址第四代守墓人张光军在三道柳沟战斗遗址细心擦拭烈士碑。

    2003年,村民们在河滩挖沙时,发现了三具红军遗骨,得知消息后,张国增就立即到现场,将其集中收集安放。后来,又陆续发现了多具烈士遗骸,全部集中安放。2013年,临泽县对“拴马桩”“红军井”进行了修缮加固,并新增两组雕塑。同时,还在砟子河畔建设一处烈士公墓,将240多具烈士遗骸全部迁葬于此,供后人参瞻凭吊。2023年8月,张国增老人因病离世,又将守护红色遗迹的接力传给了儿子张光军……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张掖视察时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讲好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历史需要铭记,精神需要传承。几代人忠诚坚守,是一种承诺,也是对革命先烈的无尽缅怀,更是西路军魂的传承。守墓人,守护的不仅是红军墓,更守护着英烈们用生命铸就的红色丰碑。这一座座丰碑,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代张掖人民,不忘初心,赓续接力,用青春谱写“西路军魂传承地”的时代新篇章。

    发布于:北京市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